- 不管是面向过程、面向对象,都是程序设计的思路。
- 面向过程:以函数为基本单位,适合解决简单问题。比如:开车
- 面向对象:以类为基本单位,适合解决复杂问题。比如:造车
- 类:抽象的,概念上的定义
- 对象:具体的,类的一个一个的实例。
- 面向对象完成具体功能的操作的三步流程(非常重要)
步骤1:创建类,并设计类的内部成员(属性、方法)
步骤2:创建类的对象。比如:Phone p1 = new Phone();
步骤3:通过对象,调用其内部声明的属性或方法,完成相关的功能
- 对象的内存解析
- 创建类的一个对象;创建类的多个对象;方法的调用的内存解析
- Java中内存结构的划分
- Java中内存结构划分为:
虚拟机栈、堆、方法区
;程序计数器、本地方法栈 - 虚拟机栈:以栈帧为基本单位,有入栈和出栈操作;每个栈帧入栈操作对应一个方法的执行;方法内的局部变量会存储在栈帧中。
- 堆空间:new 出来的结构(数组、对象):① 数组,数组的元素在堆中 ② 对象的成员变量在堆中。
- 方法区:加载的类的模板结构。
- Java中内存结构划分为:
- 属性 vs 局部变量
- 声明的位置
- 内存中存放的位置
- 作用域
- 权限修饰符
- 初始化值
- 生命周期
- 属性 <=> 成员变量 <=>field <=> 字段、域
- 方法的声明:权限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(形参列表){ // 方法体}
- 重点:返回值类型、形参列表
- return关键字的使用
- 方法的重载的要求:“两同一不同”
- 调用方法时,如何确定调用的是某个指定的方法呢?① 方法名 ② 形参列表
- 格式:(int ... args)
> 如果形参是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,则将实参保存的数据值赋给形参。
> 如果形参是引用数据类型的变量,则将实参保存的地址值赋给形参。
- 递归方法构成了隐式的循环
- 对比:相较于循环结构,递归方法效率稍低,内存占用偏高。
- String[] ;Person[] ; Customer[]
- package:指明声明的类所属的包。
- import:当前类中,如果使用其它包下的类(除java.lang包),原则上就需要导入。
Java规定了4种权限修饰,分别是:private、缺省、protected、public。
我们可以使用4种权限修饰来修饰类及类的内部成员。当这些成员被调用时,体现可见性的大小。
举例:
> 场景1:私有化(private)类的属性,提供公共(public)的get和set方法,对此属性进行获取或修改
> 场景2:将类中不需要对外暴露的方法,设置为private
> 场景3:单例模式中构造器private的了,避免在类的外部创建实例。(放到static关键字后讲)
上理论:程序设计的原则之一
理论上:
-`高内聚`:类的内部数据操作细节自己完成,不允许外部干涉;
(Java程序通常以类的形态呈现,相关的功能封装到方法中。)
-`低耦合`:仅暴露少量的方法给外部使用,尽量方便外部调用。
(给相关的类、方法设置权限,把该隐藏的隐藏起来,该暴露的暴露出去)
- 如何定义:权限修饰符 类名(形参列表){}
- 构造器的作用:① 搭配上new,用来创建对象 ② 初始化对象的成员变量
1. 在类的属性中,可以有哪些位置给属性赋值?
① 默认初始化;
② 显式初始化;
③ 构造器中初始化;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④ 通过"对象.方法"的方式赋值;
⑤ 通过"对象.属性"的方式赋值;
2. 这些位置执行的先后顺序是怎样?
① - ② - ③ - ④/⑤
所谓JavaBean,是指符合如下标准的Java类:
- 类是公共的
- 有一个无参的公共的构造器
- 有属性,且有对应的get、set方法
熟悉。
略。
类、数组、接口;枚举、注解、记录
略。
“万事万物皆对象”。
略。
堆空间。
略
能。但是改以后就不能作为程序的入口了,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方法。
编写代码的角度:没有共同点。声明格式、作用都不同。
字节码文件的角度:构造器会以<init>()方法
的形态呈现,用以初始化对象。
可以。
略
6个点。
变量显式赋值先于构造器中的赋值。
如何证明?我看的字节码文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