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98 lines (54 loc) · 8.48 KB

chapter3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98 lines (54 loc) · 8.48 KB

儿童安全课

自我安全防护

家长的选择

让孩子自己照看自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。《儿童安全课》的目的并非为了证明或推翻这个命题。实际上,研究表明,8-12 岁的儿童中,有 40% 的儿童会时不时地自己照看自己。让孩子独处的家长应该和子女谈谈,谈论他们独处时的感受和烦恼,哪怕只谈几分钟也好。就算孩子从来没有独处过,当家长在洗澡或是在家里别的地方忙碌时,如果电话响了或者有人来敲门,孩子仍需独自面对这种情况。每个儿童都应为没有成年人直接看护的场景做好准备。

期望和“假如”游戏

和成年人一样,儿童在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时会表现得更好。“假如”游戏能自然而然地教会儿童独自面对各种情况。儿童应当知道什么时候成年人在家、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成年人、自己是否可以带朋友回家、可以吃什么样的零食、什么时候要做作业、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、玩什么样的电脑游戏以及用什么样的电子设备等等。

“独处清单”可以帮助家长确保孩子记住了自己的名字、住址和电话号码。家长还可以用清单来记一些紧急电话、帮助孩子熟悉怎样打电话以及制定基本的规则和要求。

协商基本原则

对于让子女独处的家长而言,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要确立哪些基本原则。孩子会不断索求更多自由,而家长则会努力维护安全和规则的底线。协商底线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儿童讨论安全和个人责任的机会。

明确底线,同时也是尊重孩子变得更有能力、更加独立的需求,关键在于协商权利和责任的过程。在下面这张简单的表格上,左边我列出了孩子想要的权利,右边则列出了与权利相应的责任。在接受与权利相应的责任时,孩子们表现得特别好。他们往往能比家长更清楚地表达家长的担忧。

举例而言,当孩子独自在家时,他们常常会想邀请朋友过来玩。在这种情况下——等孩子长大了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情况发生——练习协商权利就会大有益处,家长可以仔细考察子女期望的权利、与权利相伴的责任,并和子女就基本原则达成共识。例如:

填表后,家长和子女要共同讨论表格中的内容。如果孩子觉得能够承担这些责任,那么家长就可以先尝试许可这条权利,一段时间后看看效果如何。这么做的好处是,孩子会不时查看表格,然后决定他/她暂时不想要或者不能应对哪项权利。另一个好处是,如果孩子无法完成一些责任,那么他/她也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,孩子——不是家长——必须为损失的权利负责。

电话安全

每一个儿童都应掌握良好的电话技巧。打电话时说什么、不说什么、怎样留言。使用固话的家庭要教会孩子如何在大人不在家时安全地接听电话。

大致说来,孩子独自在家时应该接电话。因为电话是家人和孩子联络的主要途径。盗贼在确定家里没人时常常会先打个电话。而且对孩子来说,坐着听电话响了又响却不知道是谁打来的,实在很可怕。

有答录机过滤电话的家庭,如果孩子必须接一个电话(如家长打来的电话),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绕过答录机来接听电话。

孩子在接电话时要先说“喂”,而不是说“我是丽丽”或者“这是王明家”这种自报家门的话。在接电话时,孩子不要说出自己的名字,也不要回答对方的任何问题,除非来电人是家人或关系密切的亲友。

孩子独自在家接电话时,可以这样说:“我妈妈现在很忙,你要留言么?”或者说:“我爸爸在睡觉,你要我带个话么?”如果来电人要孩子做其它事,孩子可以再重复一次:“你要我带个话么?”如果来电人还是拒绝留言,那么孩子应该挂断电话。这么做并不无礼。因为电话是用来通讯的,不是用来玩游戏的。无论出于何种原因,如果孩子不能记录留言,他/她应该让来电人在特定时间再打过来。

通过“假如”游戏中的角色扮演,家长可以通过最开心、最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其它技能。

安全接听全部电话的关键是,让孩子相信自己永远都能掌控电话,同时,对那些令人不安的电话,挂断它们从来都不会有问题。

应门

当独自在家时,孩子应该应门,但不要开门。假装没人在家会让儿童觉得害怕和无力。而且这么做也并不安全,因为盗贼很可能先敲门,确信没人在家后便破门而入。

此处的关键是:除了家庭成员或者家长认可的朋友外,孩子不要给任何人开门。独自在家时,孩子首先也必须为自己负责。孩子不必帮助来敲门的人。重要的是,即使敲门的人理由充分,孩子也可以选择说“不”。

应门的安全步骤

独自在家的儿童应当:

  • 保证门一直锁着
  • 走近门前
  • 问:“谁啊?”然后
  • 不要给任何人开门,除非是家人或家长认可的朋友

害怕VS紧张

害怕和紧张有明显的区别。家长应该和孩子说说孩子害怕的事物,以及焦虑和害怕的感觉有什么区别。如果儿童听见噪音后感到紧张,或者是发生了紧急情况,儿童应当知道要给谁打电话求助。

了解普通噪音

普通噪音是一个有趣的练习。这项练习能让孩子识别生活中的常见噪音,不过孩子可能以前并没听过这些噪音,因此在听到后会有点害怕。练习时,家长要和孩子坐在一起,认真聆听室内外的各种噪音。然后把听到的全部噪音都记录下来:冰箱电机、供暖系统、摩擦窗户的树枝、屋顶滑落的积雪等等。家长可以和孩子时不时地重复这个练习,因为在一年甚至一天当中产生家庭噪音的时间都各不相同。孩子在了解有哪些正常噪音之后,就不会轻易紧张或害怕了。

紧急情况

虽然我们总是把“为紧急情况做准备”挂在嘴边,但多数家庭并不具备火灾逃生通道。多数家长不会和子女讨论如何在盗贼闯入时逃生。多数家庭没有基础急救备品或者不做相关培训。火灾、抢劫和意外事故是三种最常见的紧急情况,而准备不足则是直接将儿童——特别是那些独自在家的儿童——置于生命危险当中。

家长在和子女讨论如何应对基本的紧急情况后,可以知道孩子有哪些想法是错误的。例如,在回答“假如”问题时,一般孩子的反应是:

  • “假如家里着火了,你怎么办?”

    “我去灭火。”

    “我会上楼,把湿毛巾放到门下面。”

    “我会躲进浴室里,因为那里没有木头。”

  • “假如你不能从窗户逃到屋外怎么办? 你会打开或者打破窗户然后爬到外面么?”

“不可能,我爸妈会杀了我的。修一扇大窗户要花很多钱的。”

“我不会这么做,因为我可能弄伤自己。”

“不,我爸妈告诉我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到屋外去。”

这几个吓人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,但却充分说明了孩子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我们告诉他们的话。这也说明了必须进行儿童自我安全培训,让儿童学习思考身处的场景,而不是盲目套用“安全”场景守则。

儿童必须知道险情中可能发生什么、要给谁打电话求救以及如何拨打求救电话。儿童还应该知道,身处险境时可以忽视一切规矩,他们可以采取此时任何能够保护自己和其他儿童的必要措施。

安全独处

让学龄儿童独处,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,也应因人而异。如果家长是在经过精心的安排、商讨和监护后作出这一决定,那么让儿童独处可能成为一段有益于儿童成长、令人满意的安全体验。有兄弟姐妹或是乐于出力的邻居作伴,并且得到过明确的家务、作业和电子设备指导的儿童,比真正意义上“独处”的儿童表现得更好。

把子女独自留在家中的家长不应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内疚自责上。相反,他们应该花心思在如何使孩子在独处时获得安全、满意的身心体验。家长要牢记“预防”和“不断讨论”这两大法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