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49 lines (36 loc) · 2.17 KB

help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49 lines (36 loc) · 2.17 KB

Lab 6 实验指导

更为正式的语言你可以在龙书等书本上找到,比如龙书的第六章第七节,这个指导的目的是让你理解回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。

基本思想:在生成一些跳转指令时,暂时不指定这个指令跳转的目标位置,而是将其放入一个容器中暂时存储,在能确定正确的目标标号以后,再去填充这个容器内的指令的目标标号。

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,举个简单的例子

while (cond_a) {
    if (cond_b) {
        break;
    }
    do_some_thing();
}
some_other_things();

以上述代码为例,在一趟式的翻译中(边分析边推导边生成代码或者先生成 AST 再遍历 AST 来生成代码),我们必须在处理 some_other_things(); 之前完成对 while 语句中的内容的处理,而我们在分析到 break 的时候,并不知道我们生成的 br 指令应该跳转到哪个基本块(通常这个块还没有生成)。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记录来记录下“此处应有一个跳出去的 br”,然后把这个记录存起来,继续向下分析。

当分析结束,我们到达了 some_other_things(); 后,我们就知道了那些未确定的 br 指令应该跳转的地方,然后我们按图索骥,按照记录去找到这些需要被更新的指令,至此,我们就完成了一次“回填”。

实现的思路:
你的编译器中肯定是有类似于 analyseWhileStmt() 或者 visitWhileStmt() 的函数的,你可以在进入这个函数时生成一个容器,用于记录接下来可能出现的 breakcontinue,在其出现以后生成一个临时的占位符,并将这个占位符的位置存储到容器中,在退出这个函数前遍历这个容器,将那些位置替换为正确的跳转。

伪代码如下:

Stack<Recorder> stk = new Stack();

visitWhileStmt() {
    stk.push(new Recorder());
    // do some thing
    stk.top.foreach(mark -> {
        update(mark);
    });
    stk.pop();
}

visitBreakStmt() {
    stk.top.record(new Mark("break"));
}

visitContinueStmt() {
    stk.top.record(new Mark("continue"));
}

使用 Stack 是因为循环会出现嵌套。